> 文章列表 > “清夜更长应未已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清夜更长应未已”的出处是哪里

“清夜更长应未已”的出处是哪里

清夜更长应未已”出自唐代唐彦谦的《夜蝉》。

“清夜更长应未已”全诗

《夜蝉》

唐代 唐彦谦

翠竹高梧夹后溪,劲风危露雨凄凄。

那知北牖残灯暗,又送西楼片月低。

清夜更长应未已,远烟寻断莫频嘶。

羁人此夕如三岁,不整寒衾待曙鸡。

《夜蝉》唐彦谦 翻译、赏析和诗意

《夜蝉》是唐彦谦所作的一首诗词。该诗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,诗人在这样的夜晚中感叹自己的孤寂与彷徨。

诗词的中文译文大致如下:

翠竹和高大的梧桐夹在小溪旁,

狂风呼啸,露水零落,雨意凄凄。

谁知北牖(北窗)的残灯阴暗,

再度把西楼的一轮低垂的月亮送去。

清晨的夜晚更长了,似乎没有停止,

远处的烟雾断续,不时传来悲鸣声。

像一个离乡的人今夜像是三岁的孩童,

躺在寒冷的被窝里等待拂晓的鸡鸣声。

这首诗词充满了孤寂和无奈的情感,象征了诗人内心的彷徨和困惑。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色,诗人抒发了对离乡之人无尽的思念和寂寞的感受。

诗词中的翠竹、高梧、后溪等自然景物有助于营造出深夜的宁静和恬静的氛围。狂风呼啸、露水飘洒、雨意凄凄等形容词的运用让诗词带有一丝凄凉和悲伤的气息。

诗词中的北牖残灯暗、西楼片月低等描写给人一种凄美而又惆怅的感觉,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失落。清夜更长、远烟寻断莫频嘶等描述加深了孤寂和无奈的氛围。

最后两句“羁人此夕如三岁,不整寒衾待曙鸡”,表达了诗人对归属感的渴望和失望。诗人用三岁的孩童形容自己,意味着他在他乡的困惑和无助,而不整寒衾,等待拂晓的鸡鸣则表示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希望。

整首诗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表达,以及对归属感的思考,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哲思和对人情世故的思考。

清远新闻